“戏曲也较真儿”之这个戏名,全国各剧种咋错的如此统一!
前几天,《清风拂面—陕西百优戏剧人才汇报展演》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举行,看到节目单上有一个名为《锯大缸》的节目,有朋友对这个戏名中所用的“锯“字产生了疑问。抱着治学严谨的态度,小编赶紧翻查资料,找到了这个戏的出处:这个戏最早源于明传奇《钵中莲》中第十四出《补缸》,直到清代嘉庆年间仍可见同名抄本。这个戏又叫《大补缸》《王家庄》《百草山》,据《戏剧月刊》二卷三期记载:“王家庄,事近怪诞,无可考”。京、徽、川、豫、楚、汉、湘、秦腔、河北梆子均有此剧,可见这个戏历史悠久。
京剧《锯大缸》
这个戏说的是百草山中旱魃化身为王家庄王大娘(殷凤珠),观世音派韦陀去擒她,但是她用死人噎食罐炼成了黄瓷缸作为自己的法器很是污秽,韦陀怕玷污了自己的宝杵,改派雷公去击,后来被巨灵神撞裂。王大娘就找人补缸。观音又派遣土地变成补缸匠人,假作修锔,借机故意打碎黄瓷缸。王大娘由妩媚转为震怒,凶相毕露欲加害土地,观音请出天兵天将最终铲除了祸害。这出戏有别于一般的武旦戏,富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尤其是武打部分,人物众多,色彩丰富。既有规范严谨的”对刀”,又有翻扑惊险的群体”挡子”,还有风格独特的”打出手”,也有边打边逗的滑稽开打,集体打、舞蹈、杂耍为一体,充满了传统的游戏精神,令观众赏心悦目。最主要的武打当属武旦打出手特技表演,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是一个观赏性很强的片段。
《清风拂面—陕西百优戏剧人才汇报展演》中
张萍等人表演秦腔《锯大缸》
重点来啦:我们今天来说说这个戏到底应该叫《锯大缸》还是《锔大缸》!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解释。锯,新华字典中解释为用薄钢片制成有尖齿可以来回拉动割开木头或金属的器具。锔,用铜铁等制成的两头有钩可以连合器物裂缝的锔子来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百度百科中对锔碗的解释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就是这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以前,锔活是传统的七十二行之一,其确切起源无从考证,但从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景物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宋代锔艺匠人的形象。
注意这个字:锔
匠人在膝盖上蒙一块厚布,先用小刷子把要锔的物件的裂纹处刷干净、对好,用一根带钩的线绳,把钩挂在沿上,线绳从底部绕几圈把坏碴固定住。按着拿出杆钻,用类似琴弓的钻弓子弦绕在钻杆上作动力,在两边碴上钻出成对的小槽,再用锔子嵌入槽内固定住,外面抹上油灰就算补好了。在没有502万能胶的时代,锔活是一种几乎无所不能的修复技术。不仅能够破镜重圆,其他形形色色的生活杂件只要没有碎成渣,基本都能修复。这门技艺满足了古代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修修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所需。
以前小时候,常常见到挑着担子在街头巷尾锔锅锔碗,补破锅漏水缸的民间手艺人。他们挑着担子颤悠悠的的边走边吆喝:“锔锅,锔碗——锔——大缸!”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东西坏了一扔了事,再也不用费劲地让锔艺匠人“锔”了。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戏的故事中,土地化作的锔艺匠假借给王大娘补缸为由,实则是要打破王大娘的法器——黄瓷缸,由此可见,戏里的重要道具黄瓷罐先被撞裂(也有被雷公击裂一说)后被土地幻化的锔艺匠以补缸为名而打破,实在没有用锯子锯缸的情节,倒是有用锔子锔缸的情节。而且这个戏又叫《补缸》《大补缸》,由此可见都应该是《锔大缸》,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锯大缸》这个名字的出现。您看了今天的“戏曲也较真儿“有什么高见呢?欢迎您在留言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作者:袁博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